close
佛教戲可能是年歲漸長的唐老闆自己想要的,
然後遇上十分鍾情佛教的編劇,
所以就開了以戲弘法的路子,
即便不直接搬演經文也將佛理化入思想以期教化世人。
對我這種不甚愛佛教戲的非教徒而言(我也不是很愛自己教的戲可能單純就是不受"教"吧XD),
著眼的就是演員的表演藝術,
若ㄧ旦演員在表演上無法撐住(水袖,下腰,把子...),
我只能默然離去,
不發ㄧ語是對他們曾有過的風華致敬......
不忍心在朋友問起時批評不是存心巧言,
而是看著站在舞台大半生的角兒,
近晚時節頻頻曝短,
心生悲憫!
戲曲說到底是慕色的藝術
當年華老去,嗓音不再是天籟
藝(表演)的部份相形更重要了
這些前輩們演戲都很投入很值得青年演員學習
只是面對不熟悉的身段(特別是需要幼功的動作)
把子,下腰,水袖間顯得力不從心
大半生在舞台上營造的美感瞬間崩毀
教人看著難受又不忍@@
演員各有所長也各有短處
心疼手裡有的這些演員(尤其是生理狀況已不如昔但晚節待保的老演員),
無論資深資淺,皆盡力揚長避短,
這不僅是編導用心良苦處
或許更是說好ㄧ個故事外需要深思的課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