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2012)
5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Museum Studies on “Beyond Museum Education and Learning”
「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學術研討會
主辦:國立臺灣博物館
合辦: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時間:2012年10月25日,10月26日,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
【徵求論文】
自2004年的九月起,興起中的臺灣的博物館社群開始定期聚會、舉行「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兩年一會,每次都邀集了近五百名熱切的知識追求者參與,從事博物館學與博物館誌之理論與實務的切磋琢磨,如今已凝聚博物館專業社群、顯示當前博物館理論與實務的成就及其限制,累積豐碩的成果。
前四屆的議題分別為「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製作博物館」,「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博物館展示的景觀」均已出刊專書。今年第五屆以「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為題進行學術討論。
◎ 研討會緣起與目的
近年來,伴隨全球性的文化民主化運動的開展與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博物館的教育角色雖然愈形重要,也開始承受各式各樣的挑戰。當代博物館在展示與教育方面所支出的經費與其形成的組織,往往是博物館運作中最龐大的。不但博物館內在的教育部門逐步擴張,其受外在單位或個人委託辦理的各式各樣的「以教育為名」的活動也目不暇給。在臺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重要的博物館是由教育部的社會教育司所管轄,其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學教育組,已成為館內最大的組織,相關人員遍佈全館的展示場、劇場教室、自然學友之家。而近年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的一個重要行動,便是將教育的部門擴大、並在空間上擺置於一個重要的位置;整個博物館的運作,除了依舊維持其吸引來自於世界各地觀光客的既有目的之外,也開始嘗試積極的替英國的參觀者提供教育服務。事實上,分布在地方上的博物館,更在區域性的、地方性的居民之終身(或繼續)學習與教育(lifelong or continui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中,扮演一個關鍵性的角色。由於博物館教育與展示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詮釋與溝通手段,受特定的文化價值、集體知識與社會性質影響,便不免存在界限。博物館教育與學習的表徵為何呢?
對於教育的形式主義者而言,博物館一向被認為是正式教育體制之外的一個補充性的角色(complementary role);或者,將博物館教育稱為一種「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博物館教育表徵(educat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museum)的界限(boundary)因此受到「正式教育體系」所限定。然而,目前看來,博物館教育與展示的重要性之建構,並非只是更進一步的強化博物館教育與正式教育體系的互補性,反而是要發掘其主動性、積極的一面,以及自成一格的學習方式與內涵。由於博物館不但生發於西方社會,當代的博物館呈現也不由自主的籠照在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趨勢之下,孜孜矻矻於追求理性的教育內涵與資本主義式的博物館發展;因此,在臺灣發展博物館教育,我們便應檢討根據西方的基本假設而來的「教育的」與「學習的」領域、「想的」與「跳的」方法、目的與哲學。換言之,博物館專業要警覺並跨越博物館體系所承載的不當的、偏頗的、根據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為某種特殊階層而建構的界限。
再說,如前所言,博物館教育的實踐其實是與博物館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在整個全球性的追求文化民主化、社群意識、生態主義、生物與文化多樣性、重視動態性的過程中,博物館教育的實踐範疇所牽涉的主體、客體及其二者互動關係的界限,逐漸受到深入的檢驗與反省。我們可以發現,當代社會中的博物館的目的之設定,至少受到下列思考不同程度的影響,並積極的尋求跨界的實踐:博物館溝通牽涉到客體性的接受教育與主體性的學習之差異;博物館的場所精神應擺脫殿堂意向,趨向於易接近性的追求;博物館的壟斷式詮釋權不但應予釋放,更需分辨詮釋的內在性和外在性在知識傳遞的建構之性質;博物館通過物件而教育與學習,轉向強調經驗。
正因為如此,當代社會中的博物館教育之功能及其正當性,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面向。一方面,博物館教育的功能被日益強調,教育任務不斷擴張、甚至成為個人與社區終身學習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教育方式與內容也呈現多樣化的形貌。另一方面,愈來愈制度化的教育形式與內容、傾向於某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之服務,日漸侵蝕博物館專業特有的性質與價值,不但增強其作為正式教育之附庸的地位,更複製社會中既有的文化與象徵資本掌握者的社會文化行為標準,教育部門的組織漸趨龐大而中央化。博物館範疇的溝通與詮釋行為不但有如教育人類學家 Wolcott 所指出的涉及知識傳遞的性質,也涉及如英國博物館學家 Hooper-Greenhill 所指出的主體、社群差異與權力關係的議題。社會文化介入博物館教育與學習領域。
一反早期教育學者認為受教者處於被動的地位之看法,Wolcott 指出,我們不能忽略學習者(如孩童等)往往在其受教過程中扮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不同背景的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因此差異極大。而文化便不僅僅只是經由施教者(如成人)來傳遞,也由受教者(依據其既有的背景)積極的獲取。Ogbu 的研究更明確的指出:知識的傳遞往往因文化內在的「社會界限(social boundaries)」而產生一些特殊的問題;比方說,社會內部(因階層化等因素所造成的)的差異,便直接影響學習的內容與結果。再說,一旦涉入教育的領域,即使是科學的目的亦不免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這種情形見之於臺灣地震之後的博物館教育相關論述。舉例而言,一九九九年底破壞性的臺灣九二一地震,不但重新建構我們對於博物館之社會文化相關性的理解,也讓我們更進一步的反省當代社會中的博物館實體、事物與專業實踐的基本性質。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博物館實踐,特別是教育與展示兩個方面,提醒我們留意人類學與博物館研究的共通議題。
正因為博物館是一個社會物,博物館的實踐是一個社會文化事實、牽涉人文化成與解釋自然、涵攝在價值與意義之網;因此,博物館溝通與詮釋的行為,不但是以某一個前述探討重點為基礎的書寫與論述,而且因社會文化系之不同而呈現出建構上的差異。二○○○年末,臺灣九二一地震之後的「週年展示」及其相關活動非常多,突顯出人們看待地震相關事件的角度。雖然,常設展與特展在性質上有所差異,但一個社會中的常設展與特展往往透露出內在結構的一致性;不只如此,博物館溝通之形式與內涵,更涵蓋在一個更大的知識與權力的脈絡。以臺灣的博物館地震論述而言,明顯的出現兩種不同的模式:專業者與掌控重建資源分配者、非專業者與一般社會大眾,以及科學的、歷史人文的兩種對立的建構模式。前者以知識分子或科技官僚(特別是負責重建責任者)的理性思維為主軸,不但著重地震的科學分析、傳達自然知識的普遍訊息,甚至期望操作出一套因地震而出現的產業(如文化的、觀光的);後者則以民間的日常生活的思維為主軸,強調對地震的人文理解、詮釋災難經驗的獨特形貌。正由於其關懷面向的差異,使兩者在形構展示語言時便呈現極大的不同。前者充滿科學的、理性的解釋話語,強調遭遇地震之前後的各種如何(how)的層面;後者則操作情緒與意識性的語彙,呈現為何(why)的議題。在教育與學習的途徑上,前者側重(通過理性思維而來)「想的」論述,後者偏好(經過身體感官而來)「跳的」實踐。
◎ 研討會子題
竭誠歡迎以博物館教育與學習現象為研究基礎、跨學科、跨領域的實證研究論文,參與下列幾個子題的研討。研討會子題範圍如下:
(一)博物館教育與學習的社會文化衝擊與影響;包括:博物館教育與學習實踐和藝術教育、歷史教育、文化教育、科學教育、文化政治與經濟、節慶與宗教儀式、科學技術、生態保存等的關係。
(二)博物館教育與學習文類(genre)與特定文化範疇(例如:觀看、認知、溝通、時間、空間、物、身體與性別、記憶與歷史、認同與意義、美感、主體、價值、真確性、自我與他者等)之關係。
(三)博物館教育與學習實踐與博物館其他部門的內在功能互補關係(例如:curation of object and education, curator and educator,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tc. )。
(四)博物館教育與學習的博物館誌研究(包括:如何發展與觀眾和 non-curatorial staff共同詮釋博物館蒐藏品與創作展示,如何製作具備 cost-effectiveness, sustainability 和 flexibility 的教育與學習機制等)。
有興趣參加【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學術研討會】者,請於2012年05月04日前,E-mail 或郵寄300字至 500 字的「摘要」至本研討會籌備委員會。投稿「摘要」請註明參加研討的子題範圍。籌備委員會將審查、並回覆是否可行。
本次會議預計邀請兩位 Keynote Speakers、收錄18至20篇與會者論文進行研討。來稿以中文兩萬字以內為準。正式論文截稿日期為2012年09月20日。
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撰稿體例。來稿者請註明:作者姓名、簡歷、通訊地址、電話與傳真號碼、E-mail Address 等資料以便聯絡。
研討會結束後,經兩位同儕、匿名審查通過的論文將收錄於論文集,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會議主席:龍應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 研討會籌備委員
蕭宗煌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召集人)
王嵩山 特聘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李子寧 副研究員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組長
李靜芳 助理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教育碩士班
周文豪 教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術副館長
林劭仁 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發長、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林會承 特聘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范燕秋 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浦忠成 教授考試院考試委員
陳佳利 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陳其南 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黃貞燕 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廖仁義 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歐陽盛芝 研究員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
◎研討會時間:中華民國一○一(2012)年十月二十五日(四)至十月二十六日(五)
【「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學術研討會】籌備會通訊方式
1. 研討會信箱:E-mail:peongsi@gmail.com
2. 聯絡人:博物館研究所辦公室,黃秀梅助教:(02)2896-1000#3412,傳真:(02)2897-6445。
博物館研究所學會,陳威廷會長:(0912)814787。楊育睿副會長:(0955)5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