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華園的藍海策略 把不看戲的人變觀眾



明華園歌仔戲團就如同台灣版的「太陽馬戲團」,也曾面臨到看戲觀眾嚴重流失, 傳統戲劇市場被電影、電視等新興娛樂所鯨吞。
   明華園團長陳勝福跳脫舊有思惟,為明華園重新定位、引進電影劇編導制度, 大量使用舞台劇元素,開拓了原先不看戲的年輕族群市場。


 611端午節傍晚,全台氣溫燠熱難耐,卻難敵十多萬觀眾熱情,湧入台中市國家音樂廳預定地,現場五萬個座位在明華園《白蛇傳》開演前兩小時就被坐滿。
    
晚上七點半,鑼鼓喧天,扮演白蛇娘娘的孫翠鳳在大型樂團的伴奏下登場,一會白蛇「盜採仙草」,舞台頓時間上噴出熊熊火焰,一會白蛇與青蛇「水漫金山」,孫翠鳳被吊車吊到十八層樓的高空水柱上漫步,兩百多位蝦兵蟹將從觀眾席竄出,現場十萬觀眾目不暇給地觀賞這一場歌仔戲聲光秀。

不會唱戲的團長來改革
    從野台戲到躍上國際舞台,七十七年歷史的明華園一年公演超過一百二十場的傳奇,關鍵人物就是明華園團長陳勝福。
    1979
年,明華園創辦人陳明吉把劇團經營權交給了陳家七兄弟中唯一不會唱戲的陳勝福。

    
接下明華園的經營權,陳勝福面對的是,歌仔戲日漸萎縮市場,年紀大的戲迷仍會到廟會中看野台戲,但是年輕族群卻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看歌仔戲。

    
明華園處在一個抉擇關口,繼續跟台灣百餘個中小型歌仔戲團在原有的市場競爭;還是跳脫既有的競爭,經營全新的市場。

    
當市場區隔的作法已經讓競爭血流成河,《藍海策略》指出,企業應把焦點從競爭移開,先超越現有需求,設法吸引非顧客,掌握非區隔化的機會。

    
陳勝福在接手明華園之後,決定改革歌仔戲的表演方式,開拓原本不看戲的市場。

    
「正因為陳勝福不會唱戲,他更可以跳脫歌仔戲班的思惟,從觀眾角度來開創戲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曾永義觀察。

    
台灣傳統戲劇的內容大都是宣揚忠孝節義,八股說教的劇情已經無法跟上社會潮流,面對電視連續劇的衝擊,「我開始思考歌仔戲必須要拋掉一些舊包袱,才能多戲多人看,」個頭不高、但是聲音宏亮的陳勝福坦言。

設編導,增加可看性
    陳勝福推動明華園再造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現代劇團的編導制度,增加歌仔戲的可看性。
    
從小在歌仔戲戲班長大的陳勝福觀察到,長久以來,歌仔戲並沒有編導與劇本,只有後台「講戲仙」(說戲老師),負責把劇情跟每一個演員口頭說明,要求演員一上場,就先把自己所演的角色與故事說一遍,「往往一場戲都要拖到三個多小時才能演完,造成歹戲拖棚、觀眾不耐煩的現象,」陳勝福指出,而且所有的劇本都存在說戲老師的腦海裡,口傳心授之際容易發生遺漏。

    
當所有的歌仔戲團都不願意放棄沿襲百餘年的「講戲仙」的傳統,陳勝福卻認為這個不好的傳統必須要放棄。

    
有鑑於此,陳勝福找了四弟陳勝國,負責編寫劇本,明華園創下台灣歌仔戲界第一個擁有編劇的紀錄。

打字幕,讓觀眾懂劇情
    小時候,寡言內向的陳勝國說故事能力就嶄露頭角,陳勝福回憶,每次陳勝國看完《諸葛四郎》漫畫後,都等不及下一期漫畫書出版,他就自己拿起鉛筆開始畫起《諸葛四郎》漫畫,租給自己的鄰居。
    
在開創戲路方面,明華園編導陳勝國的腦筋轉得很快,不拘泥於傳統的教忠教孝戲碼,而是加入許多現代社會所關注的要素;例如今年七夕情人節公演的「韓湘子」的劇本就導入了前世今生的愛情觀念,劇中主角韓湘子執著追求愛情,「韓湘子的劇本在傳統歌仔戲中是看不到的,成功地抓到了年輕人求新求變的需求,」曾永義分析。

    
此外,明華園為了讓大多數的觀眾都能瞭解劇情,都會配合當地的語言,在舞台的兩旁架起電腦字幕。「明華園不只唱腔才有字幕,就連演員的每句對白都有字幕,」明華園行政經理 蔡麗 君強調,在美國、歐洲等海外演出還會打上中英對照的字幕,售票時,就依據觀眾的需求,安排坐在中文字幕區還是英文字幕區。

    
要求嚴格的陳勝福,甚至於還會跑遍每一個觀眾席研究字幕要如何擺放,才能讓字幕順著觀眾的視覺角度。而在節目單上面,很貼心地列出劇中人物關係圖,讓觀眾可以很容易知道劇中角色的變化,並考量到劇場的照明比較昏暗,所以明華園節目單都是用粗黑體字。


重聲光,導入分鏡概念
    陳勝福知道明華園所要面對的最大競爭對手絕對不是台灣的歌仔戲班,而是聲光娛樂效果俱佳的電視電影。
    
於是他決定向競爭對手取經,把明華園的編劇、導演送到電影公司受訓,學習電影的分鏡概念,把節奏快速的現代舞台效果融合到歌仔戲中。

    
當大部分歌仔戲團把重心放到主角的唱腔與武打的硬功夫,陳勝福觀察到這樣的作法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

    
於是,明華園卻把策略焦點放在如何塑造千變萬化的舞台效果,透過燈光變化、立體布景與乾冰煙霧,營造出不同的場景變化。

    
陳勝福接手後的第三年,1982年就推出第一部大戲《父子情深》,以宋仁宗的異邦戀情及私生子認父的情節,讓觀眾耳目一新。

    
一開場,宋仁宗在金碧輝煌的金鑾殿登殿,殿外兵士慌張奔進殿內,報告匈奴大軍攻打長安城,年輕氣盛的宋仁宗大聲令下「應戰」,明華園只花八秒鐘,不落幕就把場景變換成長安城郊兩軍對峙的戰場,當時所有觀眾都目瞪口呆看著這一幕快速的場景變換秀。

    
「如果是傳統歌仔戲班就會先落下幕簾,花個十多分鐘變換布景與道具,觀眾早就不耐煩,」陳勝福說,但是明華園卻是事先精心設計的道具與布景,安排這一場變裝秀,例如龍柱另一面設計成樹木,文武百官要負責把背後的龍柱旋轉一百八十度變成樹木;所有的演員原本是穿著文官莽袍,必須在舞台上短時間內脫掉莽袍,換上戰袍,匈奴大軍帽子的雉雞毛都已經藏在演員的長袖子中,只要燈一暗,就可互相幫對方插雉雞毛。

    
編導陳勝國運用電影中常用的分鏡概念,前個場景還在歌舞昇平的金鑾殿,下個場景就換成肅殺蕭瑟的戰場,給予觀眾全新感受。

    
雖然許多學者都認為明華園已經喪失掉傳統歌仔戲的精髓,只是「電光戲」,但是「戲劇本身還是必須依據時代背景的需求而改變,不能只是拘泥於傳統的表演方式,」曾永義說。

主動出擊,隨時培養新客層
    歌仔戲雖然是最草根性的台灣傳統戲曲,卻也很難走入年輕族群的心坎裡。
    
明華園決定主動出擊,前進學校、醫院及監獄等非歌仔戲的市場,培養年輕觀眾群,每當表演完畢後,重要演員都要到台下與觀眾互動交流。「明華園要如何把餅做大,把文化藝術變成可以生產與賺錢的產業,」陳勝福說。

    
明華園一年超過一百二十場的表演,再配合上八個子團一百五十場演出,深入各鄉鎮的社會基層。

    
明華園每一年都會推兩齣新戲,也同時會演出三到八個舊戲碼。雖然明華園大部分的演出場次都會爆滿,但是陳勝福很堅持每一場新戲上演都會保留五分之一的票給新觀眾,「明華園必須要隨時培養新客層。」

    
很多人都認為台灣傳統戲曲的前景黯淡,陳勝福把眼光瞄準了台灣兩萬多間廟宇,「但是不到十分之一的廟能夠聘得起明華園這樣大型歌仔戲團,偏偏每間廟一年至少兩天要請歌仔戲來謝神,」他計算,「一天就要花掉4萬元,一年就超過16億元的市場。」

    
針對這潛在的大市場,明華園計畫明年八個子團開始來承接廟宇的演出機會,並且配合上在全台灣協助訓練的歌仔戲團,「把傳統歌仔戲從柑仔店變成連鎖超商,」陳勝福說。

    
傳統戲劇在台灣不是沒有市場,明華園重新擬訂競爭策略,開拓無人競爭的藍海商機。

    
陳勝福語重心長地說,「歌仔戲就像是文化與垃圾、黃金與抹布,只有一線之隔,重點在於如何把歌仔戲的親和力及草根性,與現代的表演藝術結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軍汎 的頭像
    軍汎

    你相信什麼你執著什麼你就是什麼

    軍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